Java堆的管理--垃圾回收(4)
public class Garbag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args.length == 0) {
System.err.println("Usage: " + "java Garbage before or: " + "java Garbage after");
return;
}
while(!Chair.f) {
new Chair();
new String("To take up space");
}
System.out.println("After all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 " + "total created = " + Chair.created +
", total finalized = " + Chair.finalized);
if(args[0].equals("before")) {
System.out.println("gc():");
System.gc();
System.out.println("runFinalization():");
System.runFinalization();
}
System.out.println("bye!");
if(args[0].equals("after"))
System.runFinalizersOnExit(true);
}
}
上面这个程序创建了许多Chair对象,而且在垃圾收集器开始运行后的某些时候,程序会停止创建Chair。由于垃圾收集器可能在任何时间运行,所以我们不能准确知道它在何时启动。因此,程序用一个名为gcrun的标记来指出垃圾收集器是否已经开始运行。利用第二个标记f,Chair可告诉main()它应停止对象的生成。这两个标记都是在finalize()内部设置的,它调用于垃圾收集期间。另两个static变量--created以及finalized--分别用于跟踪已创建的对象数量以及垃圾收集器已进行完收尾工作的对象数量。最后,每个Chair都有它自己的(非static)int i,所以能跟踪了解它具体的编号是多少。编号为47的Chair进行完收尾工作后,标记会设为true,最终结束Chair对象的创建过程。(关于这个例子的更具体的分析和说明请参看《Java编程思想》的第四章)
关于垃圾收集的几点补充
经过上述的说明,可以发现垃圾回收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垃圾收集发生的不可预知性:由于实现了不同的垃圾收集算法和采用了不同的收集机制,所以它有可能是定时发生,有可能是当出现系统空闲CPU资源时发生,也有可能是和原始的垃圾收集一样,等到内存消耗出现极限时发生,这与垃圾收集器的选择和具体的设置都有关系。
(2)垃圾收集的精确性:主要包括2 个方面:(a)垃圾收集器能够精确标记活着的对象;(b)垃圾收集器能够精确地定位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前者是完全地回收所有废弃对象的前提,否则就可能造成内存泄漏。而后者则是实现归并和复制等算法的必要条件。所有不可达对象都能够可靠地得到回收,所有对象都能够重新分配,允许对象的复制和对象内存的缩并,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内存的支离破碎。 (3)现在有许多种不同的垃圾收集器,每种有其算法且其表现各异,既有当垃圾收集开始时就停止应用程序的运行,又有当垃圾收集开始时也允许应用程序的线程运行,还有在同一时间垃圾收集多线程运行。
(4)垃圾收集的实现和具体的JVM 以及JVM的内存模型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不同的JVM 可能采用不同的垃圾收集,而JVM 的内存模型决定着该JVM可以采用哪些类型垃圾收集。现在,HotSpot 系列JVM中的内存系统都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的框架设计,这使得该系列JVM都可以采用最先进的垃圾收集。